中医名家

今天末伏最后一天,阴阳变换的关键时期,养生记住这几点!


三伏天转眼就来到了末伏,伏天阳气盛,最适合补阳气,清除体内的陈年寒湿,促进身体的阳气生发。

但末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,虽为“三伏“但已处于秋季,而秋季强调“养”和“收”,肺气在秋季很旺盛。

因此养阳方法和之前有所不同,这几个宜忌一定要注意!

保护心脏,规律生活

立秋已过,但末伏的气温依然很高,而天气炎热时,人们就容易出现焦躁、烦躁等情绪,会有一种“做什么都不舒服”的感觉。

传统中医理论认为,情绪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血气运行。如果心情不顺畅的话,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,因此保护心脏是重中之重。

保护脾胃,饮食清补

末伏处于初秋季节,此时应该少吃辛味食物。因为辛味通肺,会助长肺气,如果摄入过多,容易造成肺气太盛,出现上火、便秘等秋燥症状,可适当多吃如葡萄、梨子、柠檬等本身带有酸味的食物。

“清补”饮食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一些,少吃或不吃油腻、高脂、辛辣上火的食物,这样会加重身体的负担,多吃水果多喝水对身体是比较好的。

莫贪寒凉,免损阳气

#虽然到了初秋,但由于还处在伏期的原因,白天温度仍较高,许多地方的日温还在40℃左右。

然而早晚气温也在明显降温变凉,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应当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有所改变。

如不要猛吹空调,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,过度吃冷饮喝冰饮等,以免会损伤脾胃阳气。

适量的运动也可以提升阳气,进而促脾气运化,改善胃口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进行运动的时候出汗程度以微汗为宜,不要大汗淋漓。

宜 发寒散热

秋天气往内敛,如果身体垃圾多,再加上气向内收,就会导致身体里的毒素垃圾排不出去。

时冷时热的天气让人体倍感不适,总是觉得头昏脑涨的,但身体好像又没有其他症状。

如果有上述情况的人,可以用 薄荷、紫苏泡水喝来缓解。

秋燥,人体内津液不足。

薄荷不仅散风热,还有疏肝解郁的作用,对于缓解长痘、头疼、嗓子疼的郁火十分有效。

紫苏性热,能驱寒邪,与薄荷的搭配是十分不错 ,一个散热邪一个驱寒邪,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热也是有效果的。

秋冬养阴,滋阴睡好

秋冬要养阴,因此在末伏养阳的同时也要同时进行滋阴,让阴阳达到平衡。

一味地养阳容易上火,还会出现咳嗽、便秘、皮肤干燥等情况,所以说养阴是十分有必要的。

而睡觉就是养阴的最好方式。

只有阴阳平衡,气血足且通畅,气色才会好。

防寒保暖,暖身补本

进入秋季,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的情况,会让一些体质弱的人受寒,这类人群是很有必要扶阳的。

秋天易感冒咳嗽的人,可以用热水冲冲大椎穴或者用暖风吹一吹。

如果屁股很凉,腰椎那里的八髎穴摸上去不仅发凉还僵硬,轻轻一拍打就会发黑的话,说明这里经络不通。

建议去贡方堂国医馆找专业理疗师,利用刮痧帮自己疏通经络。

 熬夜

被夏季高温折腾了几个月的身体,其实已经处于在亏空的状态,因此大部分人会出现“秋乏”的状态,这也是身体在告诉你需要养一养的信号。

午休时适当睡一个小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,也要特别注意不要熬夜。

此时熬夜,不仅会让身体的免疫力直线下降还会使脾胃虚弱,影响身体状态。

忌 受冻着凉

常言道“冬病都是夏天积累而成的”,指的就是伏天时期的一些习惯导致了寒气入体,如洗冷水澡、长时间吹空调,经常喝冷饮、吃冰镇水果等。

伏天的时候,人体阳气会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,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一旦着凉,寒气便容易趁机入侵。

在这层意义上来说,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。

忌 吃辣

身体经过一整个夏季的闷热出汗,已经造成了亏空,需要进补,但由于暑热犹在,因此只能清补。

可选择鸡肉、鱼肉等高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补充,但如果是不容易消化肉类的老年人群体,可多摄入蔬果,通畅排便。

如果食用太多辛辣食物,会使人体易上火、燥热,冬天更容易咳嗽。

末伏作为三伏的最后一伏依然很关键,要好好把握机会,疏通身体,让皮肤气色更好。滋阴养阴要睡饱,多喝水多吃蔬果,提高身体免疫力,迎接下一个季节。

注:本文内容仅作为科普参考

具体病症判断和用药方法请找医生咨询

图片来源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
Copyright © 2018-2021  贡方堂国医馆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赣ICP备 2020010408号-5 |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编号: 赣A202107910236 | 赣公网安备3601080200099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