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处暑 | 贡方堂中医总结养生秘诀,润燥养肺滋阴健脾要记牢!
关于处暑,汉代《孝经纬》曾写道“言渎暑将退,伏而潜处也”,陆游则认为“四时俱可喜,最好新秋时”,意思就是虽然四时各有其美,但最让人感到舒服的还是暑热消退之后的新秋之际。
处暑的处,就是停止、消退的意思,代表着暑热之气到这里就结束了。
此时肺气旺盛,而肺主皮毛、储痰。
身体的湿热会随着季节而消散,而肺气的旺盛也会加速排痰,因此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皮肤越来越净白清透,痘痘没有了,皮肤出油情况也减少了。
处暑,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一出一入,出,是出伏,入,则是入秋。
但对于南方地区的朋友来说,有着“小暑大暑不算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的说法,天气依然是比较干燥炎热的。
秋燥伤津、伤肺,因此处暑这段时间调养身体要以防燥为重点。
处暑·三候
一候,鹰乃祭鸟
《逸周书·时训》里写道“鹰杀鸟而陈之若祭”, 朱右曾校释说“杀鸟而不即食,如祭然。”,意思就是鹰自此日起感受到秋之肃气之后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但所捕之物都会放在一起,祭天之后再食用,就像人类将美食先供奉给祖宗跟神灵的祭祀一般,被视为鹰的“义举”。
二候,天地始肃
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,就是,天地之间肃杀之气开始弥漫,树木不再发新芽了,气肃而清,而肃清之后必定带来萧瑟之气。
三候,禾乃登
“禾乃登”中的“禾”为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,五谷丰登,意为要秋收,但这并不是指所有的作物都成熟了。
“禾乃登”特指“稷”,“稷”作为五谷之首,百谷之长,在处暑时节最先成熟。
清肺排湿
脾生痰,肺储痰,而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”。湿气通脾,如果痰湿侵袭于肺,会生咳嗽,且为有痰的咳嗽。
倘若未立即发病,那湿邪长期存于体内,郁而成热,冬季来临之时,外寒内热,则为干咳。
秋冬想进补,首先就要在秋冬来临之前把身体里的病邪给祛除。
那么究竟该如何排湿呢?
方剂上可以选择喝四君子(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)汤进行调理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让身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。
饮食上也要注意荤素搭配,烹饪食材最好选择少油的方式,如清蒸、水煮等。
滋阴润肺
处暑时期的饮食习惯当以“滋阴润肺”为主,以避秋燥之害。
常言道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,作为肉类中的金秋第一滋补佳品的鸭肉,不仅性凉,还有着滋阴养肺、止咳化痰的作用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认为,选择易消化且养阴的粥类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巨著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“每日起身粥一大碗,空腹虚,谷气便作,所补不细,又极柔腻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也”。
像燕麦南瓜粥、杏仁红豆粥、小米红枣粥等都十分滋阴又养胃。
对于老年人来说,粥是上好的选择,因为老年人牙口不好,消化能力也弱,因此需要将食物煮烂煮绵。
处暑养生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”,处暑之时,夜晚虽然能感受到凉意,但由于暑热犹在,白天气温依然较高,因此不要过早地增添衣物,适当“冻一冻”,有助于提高人体对寒冷环境的抵抗能力。
在入秋之后,人体受天气的影响,易出现惆怅失落、心烦意乱等情绪问题,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来保持心情的愉悦。
运动程度以“不累”的程度为宜,尽量避免在高温午后的时间段进行运动。
而面对秋乏,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。
在午休的时候可以午睡一会儿,给身体一个休整的时间,这对缓解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压力很有好处。
但午睡时间尽量控制在一小时以内较好,以免影响晚上睡眠。
秋风渐起,暑热在逐渐消退,身体要“收”与“养”,心也是如此。
四时之景虽不同,但处处皆美景,愿你我始终以珍惜的心情行走在努力的道路上。
注:本文内容仅作为科普参考
具体病症判断和用药方法请找医生咨询
图片来源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