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名家

熬夜失眠伤身体!南昌贡方堂贺绍文老中医分享一经方,快速入睡,安神助眠!

入睡晚、醒得早、遇到工作压力或生活琐事就辗转反侧,睡眠质量与过去相比下降不少……


你有没有出现了类似的问题,因此感到烦躁,遍寻治疗失眠的良方?


生活中喧嚣的环境和不规律的作息,经常免不了会让人有些烦躁难以安眠。


《伤寒论》里曾记载过一张经典名方,仅由2味药组成,但却最能清心火、解除烦躁、安神助眠——它就是栀子豉汤



栀子豉汤


组成:栀子十四个(9克)、香豉四合(6克)。


功效:解郁除烦,安神定志


方解:

栀子豉汤是治疗虚烦不眠、心中懊憹的主方。栀子性苦寒,可清透郁热,解郁除烦;豆豉气味轻薄,既能清宣透热,又能和降胃气。二药相伍,降中有宣,宣中有降,为清宣胸膈郁热、治疗虚烦懊憹之良方。若兼少气者,乃邪热伤气,加甘草以益气和中而成栀子甘草豉汤;若兼呕者,乃热扰胃气,加生姜以降逆和胃止呕而成栀子生姜豉汤。



栀子豉汤方药组成简单,只有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,却在《伤寒论》中被应用6次,随后也被历代医家所沿用,现代临床应用亦较广泛。

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贺绍文教授表示,栀子花叶片肥厚,洁白如玉。而中药栀子正是取自该植物的“干燥成熟果实”,相当于加强版的栀子花,不仅能够内外通透,更能够泻火除烦


栀子味苦性寒,归心、肺、三焦经,具有泻火除烦、清热利湿、凉血解毒之效,适用于热病心烦、湿热黄疸、目赤肿痛等问题。


而方子的另一味中药“香豉”,也是我们很常见的植物。淡豆豉,味辛苦,性凉,归肺、胃经,具有“解表”“除烦”两大优势。


在“外感表证方面”,它辛散轻浮,能够疏散表邪,而且发汗之力颇为柔和平稳,所以,无论“风寒表证”还是“风热表证”都可以配伍使用,比如我们熟悉的受凉感冒时的“葱豉汤”,发热头痛时的“银翘散”中都有淡豆豉的身影。


除了解表之外,淡豆豉的辛散苦泄之味再配上一点点凉,还激发出了另一种能力“除烦”。比如外感热病之后或疾病日久化热内蕴胸中,出现的心中懊恼,胸中烦热,睡眠不安等情况,都可以从淡豆豉中找找思路。



医案


王某,女,19岁,学生。


自诉:近3个月以来常鼻出血,服消炎止血药无效。诊其脉,觉寸关间滑数有力;继按之剑突下部位,诉有明显的憋闷及疼痛感;询其夜间睡眠近半年来一直翻覆辗转,心烦,历2小时始能入睡。


遂疏栀子豉汤:栀子与淡豆豉各10g。嘱其煎服3剂,每日1剂。


3日后患者复诊。诉服1剂后,鼻出血即止。她已半年未来月经,服药1剂后,月经亦同时来潮。患者仅服本方3剂,鼻出血至今未复发,月经一直正常。


按:本病乃属倒经。由热郁胸膈之间,阻碍心火不得下降所致。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说:“心气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来也。”栀子豉汤中栀子引心火屈曲下行,则心气即可下通于胞宫,经血自然得以通畅;淡豆豉宣散郁热,则心火、肺热亦得以宣散,不再上熏于鼻络,则鼻衄自可随之而止。


本证病在胸膈,胸中为心、肺所居,故本证病位实际在气血之间。《伤寒论》已明确指出栀子豉汤可治疗气血之间的病变。如“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,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”,即属热郁于气,病在肺;而“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,栀子豉汤主之”,则属热郁于血,病在心。惟发病均由热郁所致,但解其热郁,则肺气、心血的运行均可转为正常,故均可以栀子豉汤治疗。因此,本方可用作温热病“透热转气”的主方。



中医治病讲究方症结合,对症用药,并不是将名方照搬使用就能治病,需诸药合用,君臣佐使,才能共凑奇效。

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,可以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,一对一咨询老中医。



专家介绍


贺绍文,1937年2月生,江西永新人。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,全国当代特色名中医,曾任江西省主要领导保健医师,民盟中央委员,江西省政协常委,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。2016年获得国家中宣部颁发的“中华杰出人物”奖。由他所创建的“贺氏柔按针刺疗法”针法独特、疗效显著,深受患者欢迎,被誉为“柔按针灸大师”。


擅长:使用针灸、柔按、中药外敷及中药内服综合疗法。对颈、肩、腰、腿等各种痛症及面瘫、耳鸣、痛风、闭经、失眠及老年便秘、腰间盘突出、各种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针刺治疗。


坐诊时间:每周一、二、四、五、六上午9:00-12:00

坐诊地点: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洪城时代广场1栋贡方堂国医馆 · 中医门诊部


Copyright © 2018-2021  贡方堂国医馆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赣ICP备 2020010408号-5 |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编号: 赣A202107910236 | 赣公网安备3601080200099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