贡方堂中医 | 雨水节气养生这样做,健运脾胃以防湿滞!
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,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,必水也。故立春后继之雨水,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水也。”
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2月19日迎来了雨水节气,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,此时雨水增多、气温起伏不定。
中原及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略有回升,但寒意未尽,寒潮较多。寒湿之邪易影响脾胃运化。
因此,雨水前后要重视养护脾胃。

春捂严防“倒春寒”
雨水时节,气候反复无常,且常有严重的“倒春寒”现象。《摄生消息论》曰:“春季天气寒暖不一,不可顿去棉衣,老人气弱骨疏体怯,风冷易伤膜里,时备夹衣,温暖易之,一重减一熏,不可暴去。”
这意味着,在春季,不应过早地脱去厚衣,而应随着气温的波动适时增减衣物。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,注重保暖显得尤为重要。民间亦有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之说,强调了在春季保持适当温暖的重要性。
由此可见,在春寒料峭的时节,我们还是要多穿衣,适当捂一捂,既是顺应阳气的需要,也为了抵御时邪、预防疾病。
那么,春捂应当怎样捂、捂哪里呢?《老老恒言》为我们道出了答案:“春冻半泮,下体宁过于暖,上体无妨略减,所以养阳之生气。”同样地,医圣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也主张春时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。
对于那些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群来说,春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,更应注重肩、腰、腿等关节部位的保暖,防止寒湿之邪侵袭而引发疾病。
雨水太过水湿困脾,需健脾化湿
根据五行之说,“木克土”,而肝属木,脾属土。因此,春天肝气生发太过易克制脾土。脾主运化,一是运化水谷,二是运化水湿。若雨水节气时,下雨太过,空气湿度太大,人体遭受外湿内侵,困阻脾土;或者肝气克伐过度,水湿内生,阻滞气机,脾胃运化功能受损。
此时,人体主要表现在脾胃呆滞,食欲不振,腹胀腹泻,困倦乏力等。若出现湿困脾胃,肠胃的消化功能减退,则要健脾、化湿。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主任指出,雨水时节健脾,推荐艾灸足三里。足三里是足太阴脾经的要穴,为脾胃保健必用之穴。取穴以坐位,屈膝,同侧手掌心按住膝盖,中指尖处取穴,每天用艾条灸1 次,每次30分钟左右,或者隔姜灸,效果更佳。
另外,睡前摩腹能很好地健运脾胃,养护阳气。顺时针按摩腹部缓解便秘,逆时针按摩腹部缓解腹泻。仰卧在床上,以肚脐为中心,中等力度,用手掌在腹部旋转按摩约300次,同时提肛,可健运脾胃、固精益肾、提振阳气。

雨水药膳——喝粥饮茶
雨水节气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,容易出现舌苔白腻、身体困重、不思饮食,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。
陈主任表示,药膳粥茶可以辅助健脾祛湿止泻。
红豆山药薏米粥
做法:红豆50克、铁棍山药200克、薏苡仁50克、大米50克,红枣2-3枚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后改小火,慢慢搅拌熬成粥即可。
茯苓陈皮玫瑰茶
做法:茯苓50克、陈皮20克、玫瑰花数枚、冰糖适量,加适量清水煮沸后代茶饮。

专家介绍
陈顺涛,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副主任医师,1979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,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,历任所在医院科主任、副院长、院长工作多年。1992 年在上海龙华医院皮肤科进修深造。
擅长使用中医内调和外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、肺结节,甲亢、减,桥本氏甲状腺炎,内科疾病,疑难杂症等。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、妇科月经失调、各种类型的闭经如多囊卵巢、卵巢早衰、月经稀发以及复发性流产、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等妊娠病。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皮肤疾病如过敏性尊麻疹,顽固性皮肤癌痒症,座疮性皮炎急慢性湿疹,带状疯疹,疗疮疗毒,性病等疑难病症。
坐诊时间:每周一、三、四、五、六上午9:30-下午16:30
坐诊地点: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洪城时代广场1栋贡方堂国医馆 · 中医门诊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