贡方堂古法艾灸:秋冬养生,温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提高抵抗力!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指出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
有些人就要问了:“既然秋冬要养阴,那是不是不能用艾灸补阳了?”
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,其实人体最重要的是「阴阳平衡」,如果你本来就阳气不足,到了秋冬还只是一味地养阴,只会造成阴阳失衡。
而人体阴阳的失衡,往往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。因此,秋天不但可以艾灸,而且还十分有必要。
秋冬艾灸好处
01 提高免疫力、改善睡眠
秋季天气变化多样,寒热交杂,早晚温差大。易受寒凉,耗损阳气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若是人体本身阳气不足,又受天气刺激而出现体虚自汗、感冒流涕,皮肤过敏,夜寐不安(易醒,多梦)等症状。
此时艾灸以助阳气,提高免疫力,可改善上述症状。
02 活血化瘀、驱寒止痛
秋季日照减少,阳气收敛,气温逐渐下降。此时容易焦虑抑郁、消极少言;加上寒凉之气渐多,易多发疾病!
此时艾灸可改善血瘀气滞、关节疼痛、胸闷气短、妇科肌瘤囊肿等。还可祛寒止痛,补充阳气!
03 改善头昏、脱发、皮肤干
秋天风大干燥,加上夏天暑气蒸腾,人体津液被加速耗损。此时人体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会减弱,导致水分和胶原蛋白加速流失。
而此时艾灸可改善皮肤干油,色素沉积,暗斑,毛孔粗大,咽干咽痒,目赤目胀,月经量少,头晕头痛等等。
秋季艾灸黄金穴位
肺俞穴:调节呼吸系统
肺俞穴是肺气转输、输注之处。艾灸该穴对改善肺脏功能,消除肺脏功能失常等证候具有一定功效。如咳嗽、哮喘、咳血及过敏性鼻炎等症。
取穴方法:取定穴位时,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,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,当第三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开二指宽处。
丰隆穴:健脾祛湿
此穴主治头痛、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,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。另外,艾灸谷穴艾、足三里、解溪穴等也都有祛湿的功效。
取穴方法: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,连成一条线,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,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,胫骨前缘外侧1.5寸,大约是两指的宽度,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,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。
中脘穴:调节肠胃
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,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,例如腹泻、腹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烧心、嗳气等。
取穴方法:可采用仰卧的姿势,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具体找法如下: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。
足三里:改善机体免疫力
中医认为,人体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。艾灸该穴位,可调理脾胃,补中益气,疏风化湿,增强抗病能力。
女性艾灸足三里则面色红润,常保年轻;男人艾灸足三里,则筋骨强壮,精力充沛。
取穴方法:以左腿用右手、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,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,指尖处即为此穴。
秋季艾灸重点
秋季艾灸有重点,此时应按照不同的时期进行艾灸,效果更好!
● 初秋——应清热祛湿,滋阴润燥
建议艾灸:肺俞、脾俞、曲池、阴陵泉、太溪。
● 仲秋——应养阴防燥,润肺益胃肠
建议艾灸:肺俞、脾俞、大肠俞、照海、太溪。
● 晚秋——应防燥防寒,润肺疏肝
建议艾灸:肺俞、肝俞、肾俞、关元、太溪。
注意事项
1、注意保暖,艾灸后勿立即洗澡,不要受到风寒袭击。
2、每个穴位艾灸过程中控制在10分钟左右。
3、空腹时或者饱餐后不建议进行艾灸。
4、发炎、红肿、热痛的部位不宜艾灸,以及女性经期不要进行艾灸。
注:本文内容仅作为科普参考
具体病症判断和用药方法请找医生咨询
图片来源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The End